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

——读《中国年俗》

张贺

春节又快要到了。年味是什么?是一壶地地道道的老酒,还是舞动起来的社火……细想想,年味儿该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喜悦和深邃文化的传承。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著的《中国年俗》一书,分为“忙在腊月”“守在三十”“聚在初一”“乐在初二”“玩在正月”五个篇章,介绍了53种年俗。我一边品读这本书,一边顺着书中的情节回味着记忆中的年味儿,就像是一次久违的温故知新。

“腊八家家煮粥多”,腊八粥的香气氤氲着家的温暖,甜蜜里满载着儿时的记忆,由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读到这时,早已垂涎三尺的我想起了母亲熬制的腊八粥来。全家人坐在饭桌前,围着一大锅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母亲的厨艺,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流出细密的汗珠,心窝里甭提多舒服了……是啊,让腊八粥这样的美食尘封在心底,久经岁月的发酵,那滋味才是最美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红的春联伴着忙碌的人们迎接新年的福气,繁忙的都市因这酽酣的墨香有了簇新的希望……书里的这些文字,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爷爷写春联的情景。他先将红纸裁好,将墨汁倒进小碟子里,又将陈年的毛笔尖在温水里泡开。随即饱蘸浓墨,悬腕提笔,如行云流水般让一句句祝福的话跃然纸上。我敬重这红灿灿的对联,更加敬重爷爷的才识。

“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据书中记载,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把各种吉祥喜庆的东西包到馅里,寄托着美好的期盼。是啊,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饺子,说说笑笑,好一派欢乐的幸福场景。在我们家,饺子包得最好的当属母亲,她包出的饺子小巧玲珑,“褶儿”与“肚儿”都十分精致,像一件件艺术品。古人说饺子“形如偃月”,以此形容母亲包的饺子,真是恰如其分。

书中引用了易中天的一句话:“乡愁人人都有,它甚至是一种远古的回忆。”家乡鞍山,辽河文明的发祥地,历经数万年的风雨洗礼,已成为万众瞩目的大都市。鞍山驿堡、析木石棚,古风古韵;鞍钢高炉、老摩电车,唤起多少城市记忆;千山佛乐、玉佛山下的暮鼓晨钟,惹出一缕缕凄美的乡愁……我期待过年,因为春节时更能体会到乡愁的珍贵,体味到“年”带给我们的慰藉和感动。

至此掩卷,我情不自禁地想,春节如藏在地窖里的一坛陈酿女儿红,开盖后香气扑鼻,饮下后沉醉其中。年味儿,应该是在华夏大地上,热热闹闹地一家人聚在一起,逛花市、剪窗花、包饺子、放鞭炮、拜大年、唱大戏,年味儿,应该是甜蜜蜜的年糕、热腾腾的汤圆……一元复始龙增岁,万物生辉燕报春。就让我们相依相伴,去期待纯正、芬芳的年味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