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杜甫


朱道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在我看来,它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望月怀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月亮的经典诗句。

对多数江油文人来说,最喜欢的唐代诗人除了李白可能就数杜甫了,这不仅因为有“李杜”“李杜白”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唐代大诗人的排名或称号,还因为2008年“5.12”大地震后,河南人民对江油市的援建,李白能代表江油文化的话,杜甫便是河南文化的代表;江油涪江一桥及一、二桥之间河堤护栏大理石上刻有李白、杜甫很多五言、七律诗,一桥靠城区的河堤广场墙壁上有包括杜甫在内丰富的中原文化壁画,二桥靠体育中心一侧的河堤公园更是以李白、杜甫雕塑及唱和诗词为核心元素,加之杜甫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等语句评价偶像李白的诗,也加重了杜甫在江油人民心目中的分量。可以说,谈李白和李白的诗,杜甫是一个很难绕开的话题。

杜甫与李白,一个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上,一个“上悯国难,下痛民穷”,一个雄奇飘逸,因此,有学者称,杜甫的人生无青年、李白的人生无暮年。

“两千年吐凤奇才,胸罗宇宙,余韵腾涪水,书台仰古风。想长卿赋,子安文,少陵诗,永叔史,中华贤哲,词章卓古,尚有赏心介甫犹令后进倍倾城。”(现代诗人高显齐先生题绵阳子云亭上联)、“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 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 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清代学者诗人邓石如龙门对下联)从这两副名联看,联作者列举诗的代表人物都是杜甫。

在我看来,李杜二人的诗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023年第四季度央视百家讲坛的老师在“唐诗经典炼成记”栏目中独辟一期“老杜诗篇得独尊”,想象老杜双眉紧蹙,清癯、忧心忡忡,在盛唐转衰时期给我们留下了诗圣印象。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别名杜少陵,字子美,又称杜拾遗,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出身名门望族,其先祖杜预是西晋灭吴的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写诗颇有天赋的杜甫本想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少年时代便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赴洛阳应举,不第;35岁后,先在长安应试,仍不第,后在向贵人投赠甚至向皇帝献赋过程中,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及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759年,弃官入川躲避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

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等诗句看,在成都的杜甫是很挂念远方兄弟等亲人的。生活的苦难并未磨灭诗人的雄心壮志,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诗分析,诗人的高兴劲儿给我感觉他好像已接到来自洛阳官方要他当官的聘书一般。其实杜工部只是节度参谋,实际上,前面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便被赋闲,意味着他在官场上难再有大的作为。按我的设想,他在成都的草堂里作诗的同时,或买或租一块地,种些粮和菜,一家老小就这样过活下去也是好的。他离开成都后,一直居无定所,投靠表亲也没有好的结果,最后在船上离世。由此可见,诗圣和诗仙一样,都算不上当官的好料,不仅如此,他们对一家老小生计的安排也很一般,但或许正因为他们短于这些,才有精力和激情创作出那些流芳千古的优秀诗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