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专家、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丁元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讲话、批示、回信等方式多次谈及发展志愿服务事业。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对他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事迹给予充分肯定,为学雷锋活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工人阶级推动全社会学雷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志愿服务、怎样推进志愿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全面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度评价志愿服务,他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阐述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历史方位、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以及实践要求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学雷锋志愿服务是培养青年成长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是培养青年人理想信念,磨练意志品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要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上,切实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在志愿服务中,要着眼提高年轻人思想政治素质,让他们在服务基层中经受锻炼,不断提升国情认知、精神意志、品德观念和能力才干,帮助青年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学雷锋志愿服务是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在培育新人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重要活动和知名项目,例如西部计划、各种学雷锋实践活动等吸引青年人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育他们的思想情怀、崇高理想和信仰以及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服务要立足群众、面向基层,关注群众需求,服务社区、农村和边远地区。他鼓励广大志愿者深入一线、走进基层,通过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积极培养志愿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博爱、互助精神,强调志愿服务应当基于真诚信任、友好互助的精神,通过奉献和服务他人推动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志愿精神指明了方向。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公益慈善理念和道德准则,将其运用于现代志愿服务实践。要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奉献精神、互助友爱的价值观念与现代志愿服务相结合,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志愿服务模式。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做好新时期志愿服务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继续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志愿服务工作要在新成立的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和协调下进一步加强领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健全志愿服务法治体系。继续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益,规范志愿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志愿服务法律政策规范建设上形成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和管理,为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和权益保护,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健康规范发展。

加强舆论宣传,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倡导志愿服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广大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理解,引领全社会积极参与。

推动跨部门合作,形成志愿服务合力。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形成志愿服务的合力,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员工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便利条件和支持。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做好志愿者管理。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鼓励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形成规模庞大、专业能力强的志愿服务队伍。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要建立全国性的志愿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供志愿服务信息和机会的发布、匹配和管理服务。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引导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将志愿服务拓展到更多领域。

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保险制度,为志愿者提供保险保障,确保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设立志愿服务奖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树立志愿服务典范。

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志愿服务的最佳实践模式,培养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人才,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专业水平、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