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坤
日子飞也似地过去,又一年的夏天到了。在许巍的歌声里,我突然明白,长久以来我是如此地享受孤独。
多年习惯了,一有时间我依然重复阅读庆山和蒋勋,他们很有代表性,一个暴烈、迷茫;一个通透、随性。我在他们的文字里奔跑、驻足,他们孤独的火花将我写作的小路照亮。我惊叹他们过于鲜明的个性,羡慕他们可以在作品里淋漓尽致刻画人物命运的辗转沉浮。这两人绝对不是一路人,可文字却都对人世表现出了超然又精辟。
今夜,暑热很浓,借着拾掇各类书籍的时间,我想在心里写一封信,写一封给自己的信。沙发、茶几、写字台、地板上堆满了书,与坐在矮凳上的我互相对望,很安静,像一幅素描,客厅里漂浮着土豆片的藤椒味。我没有按写信的格式提笔说你好,鸿雁传书的那个年代,我落在信纸上的问候总是“见字如面,我很安好”。现在我用另一种方式问候自己,上班打卡时拍一张照片,配上“一切正常”发于朋友圈。这些年在纷杂的尘世奔波累了,潜意识里会刻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屏息远驻,偷偷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来没有想到,在心里给自己写信的起源会如此奇妙:就是一个念头瞬间闪过脑海,觉得拿在手里的每一本书都有一颗跳动的心,它们小心翼翼从试探开始,然后靠近,一厘米一厘米和我达成零距离。我和书都是认真的,我们不开玩笑,我的目光被书页深深吸引时,依然喜欢很响亮地笑起来。窗外的喧哗里有阳光的热烈,也有秋雨的萧瑟。
我很喜欢说话,从不喃喃自语,我和阅读圈小伙伴的交流是一长串的语音。我们会想起一些往事和秘密,但交流时不极端绝对,互相理解和包容那个心流状态,就像看到书里共鸣的章节,仿佛有所指代,仿佛所有的文字都是专为我们而写。疲倦的夕阳开始装点暮色,家门口昏暗的路灯一盏盏亮起,书架上的绘本、小说、杂志静静等我翻阅。我看到书中的人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也看到暮色将近的老妪回忆悲情的一生。我震惊于枝裕和导演的《步履不停》,如实反映了大多数人“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的疑问和尴尬处境。
已经很久很久不知道伤感是什么,也不会再陷入自己编织的美丽童话,我正经历着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的满足时期。我对前来参加阅读会的孩子们聊起可鲁、忠犬八公,“单纯、信任、爱与关怀……”是目前为止我拥有的最深切感动。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听美好的歌,读美好的书。我和一个朋友频繁通话,我们商议着去眉山瞻仰三苏祠的事宜,她负责抢票选定住所,我负责搜索当地美食和景点,这是一趟颇有人生转折意义的旅行。朋友刚退休,而我在心平气和地等待退休。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后半生的规划,看美好的风景,过惬意的生活。
我没有如愿成为儿时梦想的记者,但我在写作中时常有机会采访到劳模和优秀基层干部,“做个温暖的人”是他们的人格底色,也是攀枝花这座英雄城市的底色。他们的故事让我满怀感动,我希望向他们靠拢,但心里明白我只能慢慢修炼,修炼出没有太多欲望的品性,在自发的生命意识里将个人的悲伤、热情、怨怼悄悄包扎起来,在典籍中流淌的智慧箴言里完成自我的蜕变和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