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梅 通讯员 张宇
前段时间,气候乍暖还寒。凌晨1点,鞍钢股份炼焦总厂2号干熄焦余热锅炉旁闪烁着零星的灯光。鞍钢工程发展建设机电分公司工程检测队探伤班班长沈建华正带领班组职工开始一天中最紧张忙碌的工作——对余热锅炉过热器、省煤器的1271道焊口进行X射线无损检测。
2号干熄焦余热锅炉是能源回收系统的“心脏”,其过热器、省煤器承压口的检修质量直接关乎全厂生产安全。此次检测任务不仅焊口数量多,还涵盖五种规格,且探伤区域空间狭窄、结构复杂,要求必须在8天内完成,对于探伤班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作为班长,沈建华深知责任重大,他郑重地对工友们说:“这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再难也要保质保量完成!”
为了保证工期进度,同时规避辐射风险,沈建华将探伤工作安排在每日凌晨1点至6点。东北的深夜,气温仍然很低,沈建华和职工们不仅要身着厚重的棉工作服,还要套上10余斤重的防辐射铅马甲。铅马甲压得肩膀生疼,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但沈建华总是第一个扛起设备走向检测现场。“大家跟上,时间紧、任务重,咱们得抓紧!”沈建华的声音在寂静的厂区里显得格外响亮。
设备调试是检测的关键第一步。“这线路可容不得半点差错,每一根都关乎检测的准确性。”沈建华蹲在一堆仪器旁,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地连接线路。突然,仪器发出刺耳的蜂鸣声,他脸色瞬间凝重:“坏了,电压不稳。”为了找到合适的电源接口,他扛着几十斤重的射线机,围着庞大的锅炉一圈又一圈地寻找。冷风呼啸,汗水却浸湿了他的后背,终于在一处隐蔽角落发现适配接口。重新调试好设备时,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露出会心的笑容。
检测过程中,寻找最佳拍照角度与贴片位置是个难题。探伤区域结构复杂,空间狭窄,沈建华和职工们整晚都在爬上爬下。有一次,为了检测一个刁钻位置的焊口,沈建华在狭小的管道里蜷缩了近1个小时,出来时双腿发麻,腰都直不起来。但他只是揉了揉腰,又投入到下一处检测工作中。“再难也要保证每个焊口都检测到位,不能留死角。”沈建华时刻叮嘱工友,也在不断激励着自己。
“虽然很累,但每一道焊口都关乎生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沈建华不知说了多少遍,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信条,更成为支撑他和团队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经过8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沈建华带领探伤班圆满完成全部委托焊口的X射线探伤工作,累计洗片、评片1342张,第一时间将检验结果反馈给委托单位,为施工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