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笑竹 通讯员 涂露寒)国庆和中秋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成都材料院“海装用大尺寸特种合金关键制备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组全体成员已投入紧张工作中。这个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团队,此前联合攀长特、钢铁研究总院、西南石油大学等,在大尺寸特种合金开发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在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
“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成分调控技术居国际领先”——这是四川省金属学会组建的院士专家组对该项目科技成果作出的权威评价。这份认可的背后,是我国海装材料产业曾长期面临的困境:过去,我国海装用大尺寸特种合金完全依赖进口;即便尝试自主生产,也受困于“成分难控、洁净度低、热加工难”三大瓶颈,产品始终无法满足深海环境服役要求。
打破困局的攻坚之旅始于2014年。当年正式立项后,攀钢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团队,开启了针对大尺寸特种合金的技术攻关。面对一次次试验失败,团队不断调整方案、优化工艺,最终实现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研发“基于特种合金综合性能的成分优化设计及组织调控技术”,精准匹配海装设备对材料性能的高标准要求;攻克“高洁净、高均质电渣重熔大型化集成关键技术”,使产出材料的纯净度超越国际同类产品;突破“大尺寸特种合金关键锻造加工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该类合金大型锻件的工业化制备。
如今,这项科研成果已成功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所生产的特种合金产品彻底扭转了我国海装关键材料“卡脖子”的被动局面。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获得18项发明专利授权,构建起“技术突破—专利保护—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为技术持续迭代与产业化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成熟的技术体系,该项目的应用场景还成功跨界延伸:从海洋装备领域拓展至连云港高端化工设备制造、国家电网线路改造等国内重大工程,更走出国门应用于巴西石油深海开采装备项目。这一跨领域落地成果,不仅为国内外重点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保障,更以高性价比打破国外同类材料的市场垄断,成为彰显“中国智造”实力、推动中国高端材料走向世界的一张亮眼名片。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更大尺寸、更高性能特种合金的开发持续推进技术迭代。”项目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特种合金领域,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注入更多“攀钢力量”,助力我国高端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