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入画卷

——矿业公司扎实开展矿山复绿工作纪实
作者:通讯员 苟林海 文/图

复绿后的矿山采场新貌。

通讯员 苟林海 文/图

攀枝花的雨丝如织,洗净了天地间的尘埃。8月19日,笔者走进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的绿意。西区这片缓缓的山坡上,苏铁舒展着羽状叶片,这种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珍稀植物,正以旺盛的生命力讲述着这里的变迁。登山步梯蜿蜒而上,苏铁在路的两旁静静生长,叶片上的水珠晶莹剔透,折射出淡淡的光泽。谁能想到,这里曾因矿山开采而灰尘四散,如今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

环保治理显担当

站在高处向下望,曾经的攀钢石灰石矿所在地已换了模样。记忆中,这里山脊裸露,采矿场的废石露天倾倒,灰尘弥漫。现在,悦耳的鸟鸣取代了机器的轰鸣声,曾经裸露的山脊被层层绿意覆盖。

矿山复绿,不仅是生态修复工程,更彰显攀钢的环保责任与担当。苏铁保护区于1983年成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石灰石矿隶属攀钢矿业公司,1970年建成投产,石灰石采场征用的土地,大部分在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线范围内。这种先有矿山建设、再建自然保护区的情况,使环境保护与矿山生产经营存在矛盾。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7年5月,矿业公司停止了石灰石矿采场1267米水平以上开采作业,投入530万元完成了72亩采场作业区的生态恢复治理。2018年10月26日,石灰石矿采场停止开采作业,全部退出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矿场从此成为历史。

退出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矿业公司投入近1亿元,制订了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将修复项目分为3个部分,由属地政府、保护区和企业各司其职。2019年10月,采矿场按期完成石灰石采场、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工作并通过验收。如今,2500多亩复绿土地如地毯般铺展开来,相当于200多个标准足球场;162千瓦光伏提水灌溉项目如期运行,截至目前已抽水260万立方米,浇灌着这片土地。

长效管理固成果

漫步在昔日的矿区,乌黑的山石和开采运输的矿道还残留着过往的印记,但早已被木棉树、凤凰树、小叶榕、三角梅、铁心草等植物覆盖。这里已成为多物种多样化的生态展示区,生态修复面积达2541亩,修复成功率超过90%。

矿山复绿,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措施和长效的管理机制。按照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矿业公司环保管理人员与生态专家联合制订相关措施,通过调整施工安排,明确责任分工,让矿山复绿工作有序推进——施工区设置了围挡,车辆进出井然有序,工作人员定时洒水控制扬尘。

矿业公司狠抓环境保护工作,将回收的废弃物妥善处置。梯田式种植的绿植错落有致,有效保护了土壤,山间的堤坝则起到了截流保土的作用。矿业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说,这些措施的落实,是为了防止生态环境遭到二次破坏。

矿业公司定期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促使每一位职工深知自己肩负的环保责任;把激励措施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确保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复绿再启新征程

今年下半年,采场再复绿60亩施工项目有条不紊地展开。站在即将进行再复绿60亩的原白云石矿采场旁,笔者仿佛看到了它未来的模样。矿业公司兴茂公司承担此项重任,将为这片土地的生态保护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步骤早已规划妥当。兴茂公司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勘察,细致了解这片区域的土壤、地形等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紧接着进行土地平整,清除杂物和废石,让场地焕发新的生机。随后,根据勘察结果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施肥、添加改良剂等方式,让土壤更适宜植物生长。

在植被选择上,兴茂公司借鉴矿山复绿的成功经验,挑选适合攀枝花气候和环境的植物,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复层种植模式,在施工过程中将同步建设灌溉和排水系统,保障植物茁壮成长。

兴茂公司负责该项目的管理人员介绍说,此次再复绿工程将严格遵循生态修复标准,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功能,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让这片土地与周边已复绿区域完美融合,形成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

看着眼前的盎然绿意,想到未来60亩土地也将披上绿装,笔者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变迁。矿山复绿,为攀枝花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绿水青山的美好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延展呈现。